——师院工会法商学院分会教师宾阳踏春行记
三月十一日,广西师范学院工会法商学院分会部分教师赴宾阳踏春并参观游览。
清晨八时许,携着如针的细雨,教师们坐上了早已候在文科楼东侧的大巴车,直赴位于南宁东北面约80公里处的宾阳县清平水库。大约十点三十分,汽车到达清平水库的大坝之下,按照预定的计划,教师们乘船前往水库北面的一个村落,参观落建在那里的一座清代民居。
按照农历的计法,这还是早春的二月。湖风夹杂着寒气,鼓吹着汽船的马达声,送远了两岸的青山,将我们放在与大坝遥遥相望的水库的另一边。然而,那座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清代民居并没有随之而出现,它还在我们脚步前方五、六里之外的村落里。
山间的小路,雨后的泥泞,考验着教师们久未跋涉乡间的双脚。大约半个多小时后,在彼此的扶携中,教师们到达了那个远山之中的村落。走近村口,远远就可以望见那座清代民居,在村里那些大大小小的,介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体现着当今中国南疆村寨农屋特色的各式住宅的簇拥下,这座清代民居多少显示出它的主人曾有的尊贵与家族的旺兴。这座清代民居共有七进,由低至高,正房门次第而开,表现出昔日房屋主人希望步步高升、代代强盛的美好愿望。正房的两侧厢房无数,显示出这曾是一个人丁多么兴旺的家族。遗憾的是,天井中的青苔和仍然在两侧厢房里居住的稀少人丁隐示着这个家族已经衰败了。一只燕子飞进又飞出,不由让人想起刘禹锡的那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来。
走出了村口,回到了落船的湖边,教师们已经饥肠辘辘了,汽船将大家送到了湖中的一个被冠名为“桃花岛”的小岛上。虽名“桃花岛”,然而桃花早已凋去,数不满百的桃树稀稀拉拉地间而相种,让人不免觉得桃花岛名不符实。好在岛上提供了丰盛的农家饭菜,多少慰藉了大家徒步跋涉远村的饥渴。
告别了桃花岛,教师们直奔行程的最后一个目标,也是行程中权重最有份量的一个目标——昆仑关。昆仑关位于邕宾公路旁,距省府南宁市大约56公里。昆仑关地势险要,雄居两山中脉,周围五十里崇山叠嶂,绵延不绝,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明代更有“九折盘坂凝栈道,万重山险抱江流”的诗文描写以示其险要。昆仑关历史悠远,军事价值不菲,早在一千年前,就有宋朝五虎平南中的狄青“上元三鼓夺昆仑”的记载。
然而,吸引我们的,却不是这段长至千年的历史,而是发生在六十七年前的那场震惊中外的中日昆仑关大战。1939年冬,日军从钦州、防城登陆,攻陷南宁,占据昆仑关,望图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联络线,威胁西南后方,达到其逼和的目的。为了粉碎日军的企图,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作出了派遣其第三十八集团军所辖的、由杜聿明将军指挥的陆军第五军夺回昆仑关的决定。夺关的战役从是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起,历时十余天,战斗场面可谓惨烈,诚如杜聿明将军后来在碑文中所记:“无日不战,无战不烈”。可以想象,那场战役当是应了“风云为了变色,草木为之含悲”的写照。
怀着对历史的崇敬和对英雄的仰慕,教师们登上了共有三百三十一级花岗岩石阶的纪念塔,凭吊战死在这里的万余名抗日将士。据当地守关的老人讲,在那场战役中,共击毙日军四千七百多人,而我军则有一万余人阵亡,碑文所记3400多名将士只不过是有名可查的,对于那些无名的,甚至连尸骨也无法寻及的则难计其数了。雄关今犹在,英雄无处寻,这多少勾起了众人的伤古之意。连天公也似乎察觉了众人的心情,开始沥沥地下起了细雨,呜咽着,和着周围升起的雾气,使这片古战场更显庄严肃穆。
同行的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的黄义英老师,凭着他的记忆,饶有意味地为大家讲述着那场战斗,其他人在旁仔细地聆听,不时追问着自己的疑惑。当谈到当时战死在此的日军最高将领中村正雄也埋葬于此时,有人提议应当去寻找一下这位日本军人的墓地所在,然而,终因天色已晚,中村正雄的墓地又稍远难至,终于没有成行。略带着遗憾,众人步下了昆仑关。
坐上回程的大巴,昆仑关渐渐淡出了视野,然心中却有了历史的负重,但愿中日交好,不再相互为敌,同时也希冀着日益扩大的城市以及城市所带来的喧嚣不要惊扰了这里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