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在学院文星楼301报告厅,“政法讲坛”第35讲邀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刘书林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当前社会思潮的理论分析”的学术报告。
刘书林教授的报告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先界定了“社会思潮”的概念,然后分别就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思潮、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等一一进行了评析。
针对曾盛嚣一时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刘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从词源释义讲,民主社会主义中的“民主”实质上是针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言的,即指责共产党人的政权“不民主”,而只有它才是“民主”的,其中的“社会主义”是排斥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千百个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之一。它具有三大特征:第一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第二主张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第三主张多党轮流执政。这三个基本特征就说明在理论实质上,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水火不容,是性质不同的另外一种思想体系。它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也不属于一般的修正主义思潮,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如《炎黄春秋》2007年第二期谢韬先生的文章就是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的代表性文章。
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思潮,宣称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等都是“普世价值”,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价值观;而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挑战和压力之下,一种否定中华民族历史,否定中华民族文化和发展前途的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是在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否定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制度实践历史的一种思潮。《河殇》、《废都》、《大国的崛起》等作品就是这几种思潮的某种表象。
刘书林教授对上述四种思潮进行了精准的评介和严肃的批判,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其报告语言风趣,资料翔实,高瞻远瞩,犀利深刻,似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电影《武训传》批评的洞若观火,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学术报告。
学院副院长黄少琴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会,政法学院主要领导,政法学院以及其它院系师生共二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