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法学与社会学院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正文

欢迎报考南宁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硕士

作者:荣毅玲 来源:法学与社会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点击数:
 

南宁师范大学

社会学、社会工作学位授权点招生简介

一、学位点情况

学位点概况

社会工作专业自2000年开始本科招生,是广西最早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2010年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学位点和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目前本学位点立足边疆民族地区,聚焦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了“学术学位(社会学)+专业学位(社会工作MSW)”协同发展从本科到硕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社会学:代码0303,是广西唯一的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列为学校“十二五”“十三五”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撑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拥有4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及近30个教学实践基地,在民族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等领域研究居区内领先水平。

社会工作(MSW):代码0352,目前形成4个稳定且具民族特色的培养方向,拥有6个省厅级科研平台、5个实验实训室及28个教学实践基地(含1个自治区级示范联合培养基地),是民族地区社会工作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师资队伍

学位点拥有一支学科专长、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占比为94%,高级职称教师11人,占比为69%;正高职级教师5人,占比为31%。近年来,学位点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广西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自治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建设项目1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6项,极大地推动了专业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点还聘请了9名区内外高校教师和资深行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发展。

二、 专业方向设置

社会学(2026年计划招生约7人)

1民族社会学立足“南方”,面向东南亚,突出少数民族特色,聚焦于以广西为主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风俗

2环境社会学重点关注广西少数民族人口迁移问题,包括广西少数民族扶贫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过程、社会融合与社会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等问题。

3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围绕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这一核心议题,形成了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两个研究领域。

社会工作2026年计划招生约17人)

1社区服务与社会治理聚焦广西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城中村治理,研究喀斯特地区社会风险、移民社区建设、农民工城市融合。

2青少年社会工作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立体化服务模式,研究民族地区青少年社会化问题。

3老年社会工作探讨西南民族地区老龄化、留守老人、居家养老问题,提供适老化社会服务方案。

三、丰富的学术与实践活动

术训练体系化

社会学硕士人才培养实施“四个一”学术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发表1篇学术论文、参与1个科研课题、参加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获得1项学术奖励;近3年学生获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

(二)田野实践与案例教学常态化

组织学生开展“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边境民族互嵌社区”等主题田野调查,形成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开发14门课程教学案例库,编撰118个民族地区实务案例(覆盖所有核心课程),每门课程案例教学占比超1/3。

(三)学术交流多元化、学科竞赛成绩突出

承办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华南片区2021年年会,2020-2024年组织研究生参加校外学术研讨会20余次(100余人次),如全国MSW研究生论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研讨会,助力学生对接学科前沿。学生团队近年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银奖、第十届“挑战杯”广西赛区银奖、第十五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0余项,学术与实践能力获业界认可。

(四)实务训练全覆盖

社会工作(MSW)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800小时专业实习(计6学分),配备学校专职督导与机构督导“双督导”,编印《专业实习手册》明确实习流程,除学校规定的实习补贴外,联合培养基地另设专项实习经费;近年学生参与“上林县精准扶贫”“广西‘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直接服务民族地区群众超万人次。

四、人才培养成效

社会学、社会工作硕士就业均聚焦民族地区需求,以服务西部、扎根基层为核心,专业契合度高、就业质量突出,社会学硕士集中在党政机关(15%,如地市委组织部、司法局)、高等教育/科研单位(25%,如地方高校、社科院)、民政/妇联等事业单位(30%),侧重社会研究与治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注重提升研究生核心竞争力,拓展就业渠道,积极引导研究生到福利机构、高等教育单位、科研单位、政府、企业等不同的单位类型就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了就业单位的中坚骨干力量,其中有30余名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负责人或中层领导。